繁复的曲调可以强化吗 代表中国最高的音乐文化?

[更新]
·
·
分类:生活百科
1845 阅读

繁复的曲调可以强化吗

代表中国最高的音乐文化?

代表中国最高的音乐文化?

燕乐大曲是是一种大型的歌舞音乐形式,又叫“燕乐大曲”。
正文
唐代的“大曲”是一种大型的歌舞音乐形式,又叫“燕乐大曲”,演出时歌、舞、器乐并用,场面宏大,色彩缤纷,是一种高度发达的宫廷音乐,它将我国音乐史上的歌舞音乐推向更高的发展水平。由于规模较大,所以大曲在结构上具有一定的规律,如都由“散序”、“中序”、和“破”三大部分构成,每一部分都由长短不等的歌舞组成。“散序”是由没有节拍的器乐演奏,“中序”有了节拍,以歌唱为主,“破”可以当做高潮段落理解,这时歌舞并举,而以舞蹈为主。
最具代表性的唐代大曲就是经唐玄宗改编的《霓裳羽衣曲》,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有一首《霓裳羽衣歌》,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霓裳羽衣曲》表演时的盛况和大曲的结构形式,在描写此曲的高潮时,诗中有“繁音急节十二遍,跳珠撼玉何铿铮”的句子,说《霓裳羽衣曲》的高潮段落节奏快捷,曲调繁复,共演奏了十二遍,像珍珠在跳动,像玉石在震颤,声音是何等的铿锵!可惜的是唐代大曲的音乐后来都失传了。

长调的正确唱法?

蒙古族长调是一种很独特的演唱形式,可以说代表了蒙古族歌唱艺术的最高成就,是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多年来蒙古歌唱家代代相传,口承心授,使长调具有成熟的表现手法和与世界上任何民族歌唱艺术都不同的结构和要素。
长调的旋律悠扬、波折音十分繁复。演唱长调时,常有将一个完整乐段从低音区提到高音区,再降到低音区的完整过程,有时一支长调要用几组这样的过程。长调在音乐上字少腔长,不少乐句都有一个长长的拖音,再加上起伏的颤音。演唱起来难度是很大的。

曾侯乙大编钟这么大,是如何制造的,又是如何保证音质?

谢谢题主提出这么好的问题,使我有机会去查阅文献,拜读了音乐考古学家王子初先生的《复原曾侯乙编钟及其设计理念》和李明安先生的《复原曾侯乙编钟的实践及工艺突破》两篇文章,让人感叹不已,1978年曾侯乙编钟在湖北随县出土,虽然在1984年就完成了编钟复制工作,但实际直到2012年才真正复制完成古人原设计者的构想,已经花去整整一代人努力。王子初和李明安先生就是其中的亲历者和实践者,几乎一生都在推动和研究编钟复原工作,甚至他们团队中有些同事已经仙逝,就是为了向我们的后人解惑这个人类文明青铜巅峰之作背后独特的古人工艺,这本身就是让人钦佩。本文部分引用了上述两篇文章,如果大家感兴趣,可以直接去阅读原文。
曾侯乙编钟就像题主所说的,第一印象就是大,全套编钟共计65 件,最大的“姑洗之大羽”钟重220kg,最小的钮钟2.4kg。65件编钟重量达2550kg,钟架上承负着重达2800kg的钟体及挂钟构件,全套复原曾侯乙编钟总重约4500kg。65件钟体正鼓中部和左侧鼓部标出不同音高如宫、羽、宫曾等22个名称,以及记录诸如音名、阶名、八度组、及曾国与楚、周、齐、晋的律名 和音阶名称的对应关系等乐律理论。
最体现古人智慧就是发明了“一钟二音”,这不仅体现在高度发达的乐律学理论和实践水平上,还体现在编钟音律的分配和设计上,65件编钟中的每一个单体钟,分别对应着130个音中 的 2 个音。因此最难复原的也是这“一钟二音”上。那么它的工艺如何呢?
首先是青铜材料的工艺,出土曾侯乙编钟采用了铜、锡、铅三元合金冶炼铸造的,铜含量范围为73.66%-78.25%,锡含量的范围为12.49%-14.46%。大甬钟含少许铅,其含量一般小于3%。
添加铅是为了增加声波传递的阻尼作用,改善音色,加快钟声衰减利于演奏旋律;添加锡为了改变青铜的硬度。实际复原工作实践中,研究人员发现编钟的音响性能仍然是《周礼·考工记》中“金有六齐(剂),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的合金配比最为理想。
其次是铸型工艺,出土的曾侯乙编钟采用的是陶范法,每件编钟先制作12种模具,136个内外范块,然后拼装合型而成,工艺步骤繁复,,完全靠古代工匠的经验控制。
另外因编钟浇注后有不稳定的化学成分铜合金,编钟壁厚不 均和浇注后自然冷却温度又有差异等铸造特性,影响编钟基频的稳定和音质的统一。出土曾侯乙编钟采用的“陶范法”铸造是通过延缓脱范时间自然退火的方法,以达到消除应力、均匀组织的效果,但由于当时的技术条件所限,不能完全退火,消除编钟的应力。
最后就是大家关心的调音问题了。曾侯乙编钟是典型的合瓦型编钟,合瓦型编钟“一钟双 音”的物理机制决定了编钟磨砺调音的8个区域和厚度,即钟口内侧被分为6个声弓域,这6个声弓域对应着合瓦正、背两 面的6个激发区。测音显示正、背面两个正鼓部是同一音高, 4个侧鼓部则是另外一个音高。用节线原理来解释这种双音现象,双音钟只有纵向的节线而没有横向的节线,正鼓音与侧鼓音的基音节线位置是不重叠的,正鼓音的节线所在恰好为侧鼓音的波腹,反之亦然。通俗地讲就是两个基音的振动节线恰好错开了,激发正鼓部,敲击点正好处在侧鼓音节线上,侧鼓部不 被激发;激发侧鼓部,敲击点正好处在正鼓音节线上,正鼓音 不被激发。从编钟的横截面上看为8个区域,它呈“米”字型 对称,即2个正鼓、4个侧鼓和2个铣角(棱)区域。
我们无法完全知道古人怎么调音的,看看复原工作怎么调音的:首先检测毛坯钟的实际音高并计算出与设计音高 的偏离值。然后对高音区的编钟和低音区的编钟按偏离值大小进行分组,并做好调音前的工艺工装准备。复原曾侯乙编钟分粗调(磨砺)和精调(磨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将 每件单体编钟粗调(磨砺)到离设计音高高50音分的位置。放置一段时间后,进行第二阶段的精调(磨砺)。编钟磨砺调音坚持先高音分后低音分的顺序,从正侧开始对称磨砺。
科学视野,不同解读,欢迎评论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