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慌症的10个征兆
为什么得急性焦虑症的人第一次都是毫无征兆的?
为什么得急性焦虑症的人第一次都是毫无征兆的?
可是为什么焦虑症的第一次发作时毫无征兆一点原因都没有一点诱发因素都没有呢?
首先广泛性焦虑症(GAD)的特点就是:没有明确诱因,无缘无故的就会感到担心,紧张,坐立不安,甚至感到无法自控的烦躁,有的人躯体上还会出现如:心悸、胸闷、发抖、肌肉疼痛等等五花八门的躯体症状。
而通常有原因的焦虑情绪是正常的。例如:重大考试前,等待结果前,表白等回复时,重要的事情不确定时等等,这些情况下出现适度的焦虑和紧张都是正常的,这并不是焦虑症。
惊恐发作还有一种急性焦虑发作,也叫惊恐发作(Panic Attack)。这种发作更是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突然发作,而且严重程度和患者的痛苦程度要比患者平时的焦虑大的多得多。惊恐发作的一个重要诊断依据就是:毫无征兆突然发作。
有征兆的,或者只针对特殊场景才会发作的焦虑,临床上称之为特殊恐惧症。例如:幽闭恐惧症、广场恐惧等等。这种患者会在特定的场合下被唤起急性焦虑发作,痛苦的无法耐受,大多数人会选择逃离或远离这些场合,因为离开场合就会缓解,并且在其他场合也不会发作。
所以并不是说焦虑症患者第一次发作是特殊的,而是不同形式的发作,是对应不同的焦虑障碍,所用的治疗方法也不同。
应对方式严重的焦虑障碍第一步还是要看医生,药物可以有效的控制焦虑症状,尤其是躯体症状。当情况得到缓解时,要加入心理治疗。针对焦虑症,临床上最有效的非药物治疗是认知行为疗法(CBT)和正念认知疗法(MBCT),这两种方法分别从行为和认知进行调整,改变不良的认知和行为,从而达到康复的目的。
何止是第一次,急性焦虑症每次发作都是毫无征兆的,我第一次发作是洗澡时,突然的脖子后面一僵,然后头晕心慌,严重呼吸困难,紧接着就赶快打车去急救室了,因为太紧张,导致到医院后无法坐着和站着,后背肌肉太僵硬,全身麻木,只要不躺着就喘不上气似的,虽然躺着也感觉呼吸困难,但是没有压榨感,而且检查也没查出病因,只有呼吸性碱中毒,低血钾,好几天才没有压榨感,第二次是相隔2周,打游戏的时候,第三次是撸串儿的时候,第四次是聚会喝酒,第五次是睡觉时,后来几次都是吃饭的时候,每次都毫无征兆,突然的心慌,呼吸困难,只不之间去安贞检查后大夫说是焦虑症,再发作就没前两次那么紧张,所以基本都是当天就行动自如了
自卑、内向、社交恐惧,常感觉自己一无是处,该怎么办?
根据题主的描述,你可能被以下多种问题困扰着:自卑、内向和社交恐惧/人际交往能力差。
今天,我先主要来谈谈关于内向和人际交往的问题吧。
首先,需要澄清的一点是,内向不是一种性格缺陷。
心理学上认为,内向和外向一样是不同人的不同人格特征。相比于喜欢社交的外向者,内向的人对内心世界更感兴趣,更安静,喜欢独处,喜欢阅读、写作,自省和思考。
也就是说,内向、外向,他们只是不同而已,不同的性格适合不同的环境/工作/人际关系,并没有优劣之分。
另外,“内向”、“社交恐惧”、“人际交往差”,这三件事也有本质上的不同。
“内向”的人是不喜欢社交;
“社交恐惧”的人则是心里有着与别人接触、交流的渴望,但同时又担心别人对自己做出负面评价,因而对需要人际交往的场合感到恐惧、担心、抗拒;
“人际交往差”则更多指的是缺乏一些人际交往方面的技能,不擅长与人交往,既不会不喜欢社交,也不害怕社交,而是缺乏具体的方法。
所以,在寻找解决办法之前,题主可能需要明确一下自己究竟遇到的问题是什么。
如果,题主遇到的问题是“社交恐惧”
那么,你可能需要想一想,自己的这个困扰是否已经严重到让你无法正常地工作和生活,如果是的话,不妨寻求专业的精神科医生和/或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它可能是临床诊断意义上的“社交焦虑症”)。但如果它对你的影响还在一定的范围内的话,你可以尝试:
1. 找到适合自己的社交方式。
要知道,你完全有能力支配自己的行为。达到理想社交效果的方式有无数种,你可以不断地尝试,并选择让自己感到舒适的交往方式,不一定非得按照大多数人的方式维护人际关系。
2. 客观看待自己。很多时候,社交恐惧的人容易忽视自己的优点,而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做不好的事情上。比如反复想着自己在和人交往的时候的一些窘境。不妨下次试着更全面、客观地看待自己,多多注意到自己做的好的一面。也不要总认为,失败都是自己造成的,而成功都是运气使然,避免以偏概全地一味责怪自己。
不过,改善社交恐惧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找到适合自己的社交方式需要时间,而客观看待自己的习惯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付出长期的训练和努力才能有所成效。
如果,题主遇到的问题是“缺乏人际技能”那么,你可以试试:
1. 找到共同话题如果你不习惯和陌生人谈论自己的事情。你可以试着找到别人与自己都感兴趣的共同话题,会更容易展开交流;
2. 和少数人交流在大型的场合你可能很容易感到不适。此时可以试试找少数几个人,和他们探讨自己擅长的话题。
3. 列一份“谈话清单”你可以在平时,列出一份清单,包括哪些可能会在社交场合常常谈论的话题以及你的想法。比如“你的工作是什么”,“你学过xx专业”等等,准备一份比较常用的话题清单,写好自己的回答和可能回问的方式,帮助自己更顺畅地和别人对话。
4. 练习谈论自己你可以试试从你熟悉的人开始,练习着跟他们聊聊自己。这样你在和不那么熟悉的,甚至是和陌生人谈论自己的时候,对要说的话更加胸有成竹。
最后,题主提到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这其实还反映了这些困扰的背后,发挥作用的一种核心的思维模式——“过度概化”,即一旦发现自己有一个缺点,就全盘否定自己。这种不良的思维模式,可能会让人陷入一种自卑、社交恐惧的恶性循环。不过,由于篇幅限制,我在这里就不展开讲如何应对这种思维模式了。有需要的朋友,可以提出相关的问题,我再来回答。
希望这个回答可以给你一些参考。
欢迎点赞并关注头条号“知我心理医生”——2017悟空问答最佳干货科普答主“知我心理学”旗下心理健康频道。心理社区,康复指导,为你的心灵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