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前儿童应该养成什么习惯 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哪个阶段才是性格、习惯培养的最关键时期?

[更新]
·
·
分类:生活百科
2112 阅读

学龄前儿童应该养成什么习惯

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哪个阶段才是性格、习惯培养的最关键时期?

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哪个阶段才是性格、习惯培养的最关键时期?

我国儿童教育家陈鹤琴说过:“从出生到7岁是人生重要时期,儿童的习惯、语言、才能、思想、态度、情绪等都要在此时期打好基础,如果基础不牢固,那健全的人格就不易造就了。”个人比较认同这句话,所以我的回答是:学龄前阶段是孩子性格、习惯培养的最关键时期,后续的小学、中学、大学各阶段,是对初期的性格加以完善和巩固的过程。
孩子天生就是一张白纸,第一个拿起画笔的人是父母,父母如何勾勒出孩子绚烂的人生蓝图,起笔很重要,起笔中孕育着孩子的习惯、情绪、思想等各个方面。在实际生活中,所谓的起笔就是父母的示范作用,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孩子好的生活习惯需要培养,但更需要示范,只有父母自己拥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并满心欢喜地过好每一天,孩子才有可能真正拥有好的生活习惯。
教育的最初阶段只是一种关系,父母和孩子之间亲密关系的建立和形成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父母感受到了初为父母的幸福感和成就感,而孩子在这一关系中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和对父母的依赖。在这一逐渐牢固的关系中渗透了父母对孩子的初期教育,包括性格、习惯的培养。
三岁时,孩子有了自己的认知和判断能力,走向幼儿园,开始接触社会。有的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强、性格活泼、语言表达能力强;相反有的孩子好动、生活自理能力弱,这些都体现了父母早期教育对孩子的影响。通过三年的幼儿园生活,孩子的生活习惯进一步巩固和加强。
孩子结束幼儿园生活时,如果已经具备了独立的生活自理能力、有意识的学习能力、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以及每天阅读的习惯,那么等到了小学,他将会适应的更快,更容易地进入学习状态。每个人的学习阶段都是环环相扣的,小学阶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以后各个阶段的学习优秀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作家梁晓声说过:“教养时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而所有教养的开始,也就是生命的开始阶段。为了孩子一生少走些弯路,父母就要在拥抱、牵手的时候给他力量,爱的力量和懂得教养的爱!

如何让孩子养成爱阅读的好习惯?

让孩子养成爱阅读的习惯是一个系统工程,非一朝一夕之事,我家宝宝3岁半,这个阶段在读绘本,一起探讨
1、模仿
孩子的言行大部分源自对父母的模仿,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和老婆喜欢用手机阅读,为培养宝宝的阅读习惯,我们坚持读纸质书,晚上散步结束回到家里,我们会人手一本纸质书,躺在沙发上阅读,宝宝一边玩玩具一边看我们,后来忍不住了玩具一扔,抱本幼儿园发的绘本摸过来“我也要看我的书”,这个习惯我和老婆一直坚持着,时间长了宝宝也就觉得阅读是家庭生活的一部分
2、动机
让孩子阅读是父母的意愿,父母自然知道读书的巨大好处,可孩子不知道,3、4岁的孩子你能给他说“要好好读书才能过上好生活,吧啦吧啦......”,孩子听不懂,他只想做他感兴趣的事
记得最开始教宝宝识字,买了识字卡,声情并茂的教孩子一个字一个的认,小孩学了5个字,委屈的说“爸爸,我不想学了”,“哦,好吧,你去玩吧”
第二次调整了一下策略,告诉宝宝一起来玩游戏,他马上屁颠屁颠的跑过来,挑选了一堆动物识字卡,随机分成两份,大人和宝宝一人一份,教宝宝玩卡牌游戏,狮子吃老虎,老虎吃豹子.....,宝宝玩得很开心,不认识的字会主动问你,其他的识字卡也采用了类似的方法,学得很轻松
阅读也同样如此,需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阅读这件事,揣摩孩子的心理,孩子对所读的书感兴趣吗?能从阅读中获得满足感吗?答案是肯定的话再去尝试这件事
3、克服行动障碍
我们想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最初会被热情和兴趣吸引,持续一段时间后一但遇到瓶颈就很难再坚持下去,比如健身、写作、阅读.......,大人尚且如此何况孩子,孩子有阅读的兴趣之后需要父母持续关注,帮助学习生字,讨论书本内容,对孩子通过阅读学到的东西及时表示认可及鼓励,帮助孩子学会从阅读中获取满足感,从而形成习惯
其实父母在其中的作用是最大的,你不能指望自己刷着抖音打着游戏,还去要求孩子阅读,遗憾的是周边有很多爸妈是这样的,调整好自己的生活习惯,再花点心思,让孩子养成阅读的习惯并不困难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