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怎么树立和父母之间的界限感 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您有哪些新方法?

[更新]
·
·
分类:生活百科
3385 阅读

孩子怎么树立和父母之间的界限感

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您有哪些新方法?

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您有哪些新方法?

幼儿的时间观念很模糊,掌握一些表示时间的词语,理解其含义,对孩子来说,无疑是必要的。当孩子真正清楚了“在……之前”、“立即”或“马上”等词语的含义后,孩子也许会更规矩些。当宝宝有一些要求时,妈妈经常告诉他“吃过午饭”、或“等爸爸回来”“午睡之后”等等以作为时间的概念。因为这样宝宝就立刻听懂了,而且能耐心地等待到应诺的时间有准备去做某事。这是幼儿的时间概念,因为孩子不认识钟表,也不懂得几点是什么意思。
  掌握时间概念是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的重要基础,良好的时间观念对于幼儿适应集体生活以及未来的学校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培养孩子良好的时间观念,养成不拖拉的好习惯,应该从小开始,甚至可以从母亲怀孕开始,一直培养到成年,但各年龄阶段的培养要求和方式不同,在3岁前早期教育阶段就要抓紧培养。在此之中,规律的生活十分重要。
  胎儿期:孕妇应让胎儿在胎内的生活有规律,首先自己的生活就要有规律。按时进餐、睡眠、工作、学习、休息、娱乐、散步等,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就可以给胎儿以积极的感应时间。
  初生到1岁:新生儿出生1个月后对新环境逐步适应,就会随母亲为他的生活安排而产生了初步的时间观念,养成按时睡眠,按时吃奶,按时要人抱起逗乐,而逐步在新环境中调节好生理节律,使“生物钟”按时走。随着月龄的增长,婴儿也逐步感知时间的概念,到了吃奶的时间会哭着表示肚饿了,吃完奶后间隔一定的时间排出尿,会哭着要母亲调换尿布。当他睡足、吃饭以后就哭着要求母亲抱起逗乐,玩累了就会在规定的时间自动入睡。若是母亲没有时间观念,不按规定时间安排婴儿的生活,婴儿的生活混乱,就不可能对时间建立条件反射,也不可能有良好的时间观念。
  1岁至2岁:这时期孩子的动作发展已能自由行走,双手会做点小事情,并能用简单的词来补充动作的不足表示自己的心愿。父母可以指示他用动作和语言来培养时间观念。例如:每到清晨醒后,孩子会爬起来要求起床、穿衣;随后指着毛巾要洗脸、洗手;走到桌边要吃早餐。到了时间要上托儿所,母亲上班了会挥手表示再见,晚上累了会走到床边要睡觉。这种时间观念形成后,孩子会逐步变得不需成人每次教,而自然的会去做,以后就会养成做事遵守时间,不拖拉的好习惯。
  要给宝宝固定睡觉时间,睡觉的时间越固定,孩子们越容易执行。但因为小宝宝的时间概念尚不清晰,所以固定的睡觉准备活动较易使孩子想到上床睡觉的时间到了。比如:“动画片结束了,宝宝就该上床睡觉了。”比较适宜的准备活动是读书、讲故事或者听音乐。切忌睡前做剧烈活动,比如用枕头打仗或玩球让孩子更兴奋。记住:一旦给孩子规定好上床睡觉的时间就不要改变。不要把“天黑了”当作孩子上床睡觉的标准,因为夏天白天很长,这种说法会引起麻烦。
  2岁到3岁:孩子已能用完整的语句表达自己的要求,这时应该让他接受时间刺激来锻炼他的语言能力。例如:教孩子每天早上7点钟按时起床、7点半吃早点,8点钟上托儿所,下午4点或5点接他回家,6点或6点半吃晚饭,晚上8点半上床睡觉。这时可以给孩子做一个玩具钟,虽然孩子还不能识太多的数字,但可每天教他拨动指针转动到一定的位置来表示当时活动的时间,使他逐步感知时间,懂得按时作息。此外还要帮助孩子严格遵守时间。如画图、玩玩具、做游戏等都要按时进行,按时结束。从小要养成守时、遵时、惜时、对时间有紧迫感。因为时间不抓紧一松懈就会拖长,使孩子注意力分散、思想不集中,就不能很好地完成他应做的事。孩子思想上有了时间观念就不会做事“慢吞吞”、“拖拖拉拉”。
总有一种说法,自律的人生是多么的牛掰,但很多人会觉得:自律看上去这么难,想培养孩子要从何入手啊?
其实换个词,你就会觉得并没有那么难了:自我管理。也就是让孩子学会安排自己的事情,并长久的坚持下去,直到成为习惯。
说白了,能做到自律的孩子就是做好了规矩,而给孩子立规矩这件事,小编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始
?做好管理时间,先要认识时间
?“都八点了,怎么还没有起床啊,要迟到了”“你在怎么还在磨叽,再不出门就来不及了”“只能再玩5分钟”这样的催促我们经常听到,并在我们的身边发生着。
可 ,8点不起床就要迟到了 ?5分钟是多久?为什么现在不出门就来不及了?任妈妈们咆哮,可还是其实是不能够理解的。很多家长总说孩子没有时间观念,但没有意识到,其实是自己没有给孩子培养时间观念。
为了教孩子“认识时间”,爸爸妈妈们可以在家里挂上大挂钟或者带孩子挑选自己喜欢的小闹钟,让孩子对时间有概念上的理解,知道能够理解5分钟、10分钟长针要走几格。
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平时强调时间的时候,爸爸妈妈们不要说“快点”“再过一会”,而是要具体告诉他“我再给你5分钟”“长针走到几”对于更小的、对数字没有认知的孩子,用更直观的小沙漏都是可以的。
在这种认识时间、感知时间的氛围中,让孩子试着安排自己的事情,每天不用家长们催,也能把自己的时间安排好。
做好预期管理,才能实现自我管理
培养孩子时间观念的第二个重点是:要给孩子做好预期管理。
对于很多妈妈来说,带娃的早晨是这样的,三番五次叫孩子起床、看着他磨磨蹭蹭的穿衣服、洗漱、吃饭、出门。越是急催,他就越是磨蹭,结果是越催越急、越急越乱。
可迟和早的标准,往往都是家长根据自己的情况,说开始就开始,要求结束就结束,这样孩子肯定接受不了,所以提前给他做好预期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说,睡前讲故事,很多妈妈都会说,每天晚上睡觉前我给孩子讲故事,总是会陷入讲完一个又要讲一个的死循环中,最后总是以孩子的大哭大闹不依不饶告终。
但是我们家就从来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因为在讲故事之前,我就会先和他约定好,你今天想听几个故事呀。一般孩子总会要求讲很多很多,比如5个、10个,这个时候,我就会先把他的预期降低,告诉他我只能讲两个故事,同时也会给他个说服我的机会,讨价还价之后,再假装妥协,告诉他会给他讲三个故事。那么这个时候孩子就会非常高兴啦。
这个过程即帮孩子做好了预期建设,也让他明白了,这个世界不是什么都是由你说了算的,不是什么要求都能够被无限的满足,也是让他明确界限感存在的一种方式。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以要求孩子做到为骄傲,要求他懂事,要求他遵守秩序、要求他明白事理·······
但很多时候,孩子什么样子的、怎么做的,都不在于家长告诉他什么,而是取决于我们在用怎样的行为引导他、影响他。
这些事情往小了说,决定了你带孩子有多累,以后会不会陪他写作业写到“鸡飞狗跳”,往大了讲,更决定了孩子面对未来挑战的竞争力。
在我看来,自律也是能让孩子、让自己不断变好的内在驱动力。为了孩子、也为了自己,让我们一起加油吧!

父母应该怎样给孩子立界限?

因为爱你,所以要和你分离
家庭是培养自我界限的起点。在家庭生活中,我们从共生状态转向独立分离,也由此构建自我认同和行动力量。在和父母的界限不分明的早期,父母精心呵护婴儿的各种需求。婴儿觉得自己的需求都有外部响应。这种情况下,他会把父母的力量看成是自己的力量,甚至产生自己无所不能的夸大感觉。然而,这种理想化的全能感是无法持久的。当父母有意无意忽视了婴儿的需求,他会产生深深的失望和破灭感,这种失落的情绪连同相关记忆,会促使他早期全能自我的崩塌。他的自我不再无所不包,而是退缩到自己稚嫩的身体上。此时此刻,他真切感到自己的弱小和孤独,甚而产生了最初的抑郁情绪。不过,这种挫折感也是一个契机,帮助孩子构建真实坚韧的自我。孩子能够区分自己和他人的需求,也能更客观地看待挫折、容忍不适。这样,自我就可获得更多的养料,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这样,自我的“大树”也可以顺利地成长起来,丰富自己的“枝”(理性)和“叶”(情感)。
家庭生活是个性发展的基石。孩子从家庭中收获安全感和信心,开始探索世界的初步尝试。如果有挫折,他们可以退回家庭寻找庇护。但更多时候,他们勾画和实验自己的梦想。他们一点点成熟,一点点长大,最终成为独立和完整的成人。然而,如果这个过程中,家庭无法把握安全庇护和鼓励探索的度,孩子的心理发展会出现波折失衡。有时候,对家庭成员的认同过分强烈,也会让个体承受过多他人的感受和期望。这让他的自我界限出现侵扰,他也无法摆脱家庭的束缚真正独立。
在孩子自我界限构建过程中,家长要尊重孩子以下部分界限。
1.我的东西我做主
比如一个妈妈带孩子去别人家做客,主人方式哥哥,做客方是弟弟,哥哥的妈妈就非常热情的招呼人家玩玩具,这个时候,就会看到哥哥冲出来说不给。
妈妈的行为就是非常典型的侵犯了孩子的内在界限,没有尊重到孩子是自己物品的主人,妈妈在慷他人之慨。所以,要尊重孩子,玩玩具要经过哥哥本人的同意。这个时候,弟弟向哥哥借玩具玩,哥哥总会非常慷慨的说好。事实上,没有真的小气的孩子,前提是我需要先宣誓我的主权,这个玩具的主人是我,你需要尊重到我。
2.我的地盘是我的
比如小客人到主人家做客,哪些东西是我可以和你共享,哪些是我的私人物品,在这个地盘上,规则由我来制定,这个是客随主变的规则,很多时候妈妈会打断孩子构建“我的地盘是我的”的概念。久而久之,会导致很多孩子没有力量去拒绝别人的侵犯。
3.我的身体是我的
如果孩子从小,自己的所有物都不被尊重的情况,很有可能导致自己的身体被入侵也没有力量拒绝。很多中国家长对于孩子的身体非常不知道构建一个界限。比如中国的传统父母,让孩子在公开场合穿开裆裤,也有很多家长会让非常小的孩子在街边随便找一个地方进行小便大便的情况。这些行为虽然在中国人的文化里是可以接受,但是事实上这些行为没有尊重到孩子的身体。尤其是女孩子,如果身体没有被尊重,从小没有构建身体是你的私有物的概念,那长大遇到一些侵犯身体越界的行为,就会有一种没有力量拒绝的感觉。
4.我的思想是我的
也就是,孩子要学会对自己的想法负责,要去检视我的这个想法是否正确,是否真实,是否符合客观。同时,我也不能轻易的受到别人思想的干扰,不是人云亦云,所有人说对我就要赞同,我有我独立思考的权利。
5.我的情绪是我的
我的情绪我做主,我拥有我情绪的绝对控制权,同时别人的情绪也不能强加于我。所以,我不需要因为他在生气,尤其是对方在生我的气,而我需要有所改变,所以我不被所有情绪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