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说辩论题目汇总 奇葩说里胡渐彪辩论被黄执中,甚至被颜如晶和姜思达碾压,如果是正式的辩论赛会这样吗?

[更新]
·
·
分类:生活百科
4857 阅读

奇葩说辩论题目汇总

奇葩说里胡渐彪辩论被黄执中,甚至被颜如晶和姜思达碾压,如果是正式的辩论赛会这样吗?

奇葩说里胡渐彪辩论被黄执中,甚至被颜如晶和姜思达碾压,如果是正式的辩论赛会这样吗?

感谢邀请。胡渐彪的辩论较正统,适合在正式赛场应用。黄执中的辩论较脑洞,会让对方措手不及。其他选手较综艺范,节目效果好看,正式赛场不一定让说。

感谢邀请!你题目中提到的人名可都是资深辩论专家啊!奇葩说,说到底是综艺节目不是辩论比赛!这一届的奇葩说风格明显更综艺话了,大家都化身成了段子小能手,为什么?因为观众爱听段子!正式的辩论比赛我觉得会更严谨,少一些逗趣的成分,最重要的是题目不会像奇葩说中出现的这么俗套!胡渐彪、黄执中、颜如晶可都是辩论奇才,他们之间的输赢是兵家常事,至于姜思达,他讲太多自己的事情了,我不太确定他在正式辩论比赛中是否能像奇葩说中表现的这么出色,暂时还没看过他打正式比赛的视频,所以不好说……

你觉得《奇葩说》哪些辩论比较精彩具有娱乐性?

喜欢看网络综艺的观众,一定对《奇葩说》不陌生。这档“奇葩”的辩论节目连播四季,热度不减。而谈及《奇葩说》的火爆,离不开一个人——马东(如图)。这位前中央电视台的名嘴先是跳槽到爱奇艺,后又“拉伙”成立米未传媒,《奇葩说》就是马东离开央视后的一个杰作。
环球时报:从离开央视,到加盟爱奇艺,再到后来创业成立米未传媒,这一转变的想法是如何形成的?
马东:出来创业,是源于“三种自由”的考量——时间自由、财务自由、角色自由。这里面最重要的一个东西叫做“角色自由”,“角色自由”是这三个自由里面最重要的自我认知,就是你肯不肯把自己的身段放柔软。这点想通后,任何角色的转换都是自然而然的结果,并没有多么刻意或费力。
我觉得自己是一个较纯粹的媒体人,媒体人对传播方式的变化很敏感。我很早就感受到,从电台到电视台到互联网,技术进步导致传播方式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不是一个量变,是质变。所以我离开台里,冷静一段时间,又积极投入到互联网。
环球时报:很多人了解你投入互联网后的变化,是通过《奇葩说》。当初为何会想做一档辩论类的网络综艺节目?
马东:其实之前就有人问我《奇葩说》是不是受到哪些国外节目的启发。其实国外更多的是脱口秀,不一定非得用辩论去达到那种强化的、极致的戏剧效果,国外的语言对话节目很多就是一种辩论,只不过没有那么明显的形式感。做《奇葩说》,是因为觉得周围有很多能说会道的人,这些人的观点想法足够精彩、很有亮点,呈现出来会给观众不同的启发。
《奇葩说》不是一个辩论节目——从本质上看就是一个娱乐节目,只是用了辩论的形式。当然很多人看到马薇薇、胡渐彪这些曾经的专业辩手,就自然觉得这是一个辩论节目,那就是受限于自己的逻辑了。作为制作者我们知道,它是综艺节目——有趣就行了,至于这个娱乐节目能够沉淀下什么其他东西,就像我说的,那是意外惊喜,但并不是我们的追求。
环球时报:《奇葩说》很多辩题非常贴合现实,甚至能反映出当下社会的热点和痛点。这些辩论话题是怎么设计出来的?
马东:我们的受众是以年轻的网络受众为主,他们所思所想所关心的到底是什么,正是我们要聊的话题。我们团队非常年轻,他们自己就是网络受众,大量选题还是来自于小朋友们自己切身关心的东西。但要在这些选题当中去寻找共性,关键是在共性之后寻找些许弦外之音和能够沉淀下来的意思——这种意思不是明确的,往往这种东西一发力就变形了,但是如果能有,那就是意外惊喜。
马东:这确实是个问题。就好像你写一篇小说,第一章写得特别好看,看到第二章看不下去了。你拍一电视剧,前三集特别好,从第四集开始又臭又长加注水,演得又烂,没法看了,留不住人。所以其实它不是一劳永逸的事,它就是一点一点做,就是你对每一期话题,你对每一个提供给你的用户的产品下多大功夫的问题,中间包括生产机制、管理机制等流程。所以做《奇葩说》也好,做《好好说话》也好,我能保证的就是督导团队不懈怠,激发大家真正有一种想要干事的热情,用踏实的笨功夫去一点一点完成积累,再通过科学的管理方式,让内容的生产保持在一定的水准上。如果说真有什么诀窍,这可能就是诀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