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如何判断自己的情绪来源
1990年谁和谁提出了情绪智力概念?
1990年谁和谁提出了情绪智力概念?
1990年,约翰.梅耶和萨洛维提出了情绪智力的概念。
1990年,美国心理学家Salovy和Mayer提出了相对完整的情绪智力概念,认为情绪智力包含五个方面。
情绪认知理论的基本观点?
情绪认知理论(cognitive theory of emotion)是心理学中主张情绪产生于对刺激情境或对事物的评价的理论。认为情绪的产生受到环境事件、生理状况和认知过程三种因素的影响,其中认知过程是决定情绪性质的关键因素。它包括:
(1)阿诺德(M. R. Arnold)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情绪的“评定-兴奋”学说,主张情绪产生于对刺激情境或事物的评价;
简述自我认知发展的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完善自我认知
这部分属于向内的自我探索,了解自己的个性/天赋,并学会接纳自己/好好和自己相处。自己摸索出自己的情绪管理体系,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也知道和别人相比,自己的优势/劣势在哪里。
第二阶段:世界观的建立
一定程度地能明了世界运作的规则。要做到这点,必需对世界保有强烈的好奇心,并拥有跨领域、兼具广度和深度的知识积累,拥有良好的观察能力/逻辑思考能力/反思和总结的能力。能活用知识,一定准确地预测情势/趋势的发展与人的行为。
第三阶段:调和自我
整合“第一阶段对自己的了解”和“第二阶段对世界的了解”,摸索出可执行的方式,达成自己的人生目标,如:成家立业、人际关系的圆满、财务自由?等。能在此阶段游刃有余的人,通常很了解自己的底线,选择自己最能发挥的战场,充分利用自身具备的优势、规避自身的劣势,也能明确自己想追求的目标。
第四阶段:明确自己的人生意义
对于“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能回答出属于自己的答案。自己觉得这个答案能妥切地和自己的天赋相合,能为自己/世界创造价值,并能从中感受到成就感/意义。
第五阶段:心境的平和
大部分的时间,心境都是处于平静/愉快的状态,有发自内心的幸福感。自信/不卑不亢、不从众、不攀比、有自己独立的判断能力。
有些人喜欢在朋友圈里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请问这是一种什么心态?
心理学上的两个观点,第一是人在孩童时就决定了自己的生活方式,成年后很难做出大的改变;第二是因为孩童的弱小,其为了达到生存的目的,一部分孩童采用夸大自己的弱小,获得同情和帮助;而另一部分孩童则通过增长能力,获得外界认可。
喜欢在朋友圈发泄负面情绪的人,通过对他们幼年记忆的访谈,大抵可以确定他采用了“夸大自己的弱小获得同情和帮助”的生活方式。这种人其实是很多见的,不少人在成年后会压抑自己的这种倾向,但面对能让他放松下来的人,比如特定的亲人或者爱人,还是会一股脑儿的倾诉。看起来他们像是在倾倒自己的情绪垃圾,其实是想通过夸大自己的脆弱来获得安慰。
我上大学时交过一个男朋友,各方面都挺优越,名牌大学的研究生,自己长的又高又帅,父母都是一线城市电力企业的员工,家境还算可以。刚认识的时候觉得这样的人应该非常阳光自信,但交往一段时间发现完全相反,他一丁点小事就要抱怨很久,而且只跟我抱怨。比如毕业论文要发表在核心期刊,导师让他联系编辑,还得花点钱(很少的钱)。这在我看来是很正常的事,他却显得压力大的不行,整日抱怨,好像那几百块发表费能让他破产一样。真是令人窒息。
总之遇到这样的朋友,如果是普通的熟人,我可能会付出一些安慰和鼓励(非连续性的,连续的话我怕他会粘上我),如果是家人我会劝他去看心理医生,找特定的人倾诉,然后在日常生活里能给我表现的阳光积极点。
1、证明自己的存在
2、期待别人的抚慰
3、也可能是打着宣泄的旗号,表达其他内容,只是你还没体会到[机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