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孩子未来人生的核心人格 艾利斯ABC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更新]
·
·
分类:生活百科
3251 阅读

决定孩子未来人生的核心人格

艾利斯ABC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艾利斯ABC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abc人格理论是理情行为治疗法的理论与实务之核心。
情绪调节的ABC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里斯(A·Ellis)于 20世纪50年代首创的一种情绪调节法,又称ABC性格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人的情绪的产生是一个被称作ABC的过程。A是指诱发性事件(Activating events),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性事件后产生的信念(Beliefs),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后果。通常观点认为是A引起了C,而艾利斯则认为A是引起C的间接原因,更直接的原因是B。

艾利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是什么?

埃里克森认为,人要经历八个阶段的心理社会演变,这种演变成为心理社会发展。这些阶段包括四个童年阶段、一个青春期阶段和三个成年阶段。每一个阶段有这些阶段应完成的任务,并且每个阶段都建立在前一阶段之上,这八个阶段紧密相连。
童年阶段
1、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此时不要认为婴儿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动物,只要吃饱不哭就行,这就大错特错了。此时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期,因为这期间孩子开始认识人了,当孩子哭或饿时,父母是否出现则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问题。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

全面发展教育,智育是核心?

德育是“五育融合、五育并举”,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智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德是智的基础和保障,是立人之本;智是德的发展和目标,是立人之力。
所以,首先,德才兼备是“五育融合,五育并举”的重中之重。对学生品德的培养,应当落实于学校的德育养成中,应当立足于学生日常的行为规范中。从学生个体、班级集体和学校整体中培育形成德育的氛围。学校应当注重从学生常规管理为切入口,依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学生的常规管理细则,促进整体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形成优良的学风和校风。
其次,五育融合,五育并举,应当打通融合不同学段学生之间的衔接点。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都是不同的,跨度比较大,学校应当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特点,结合课程建设,进行德育和智育,实现五育融合,五育并举的目标。
第三,应当形成家校共育、共培的育人环境和氛围。在校园中营造育人的氛围,密切家校联系,打通学校和家庭之间的育人通道,让学生在家校共建的潜移默化中净化学生的心灵,培育学生高雅的情趣,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将外在的行为规范内化为学生自己内心高尚的道德品质,形成学生以后成长稳定的优秀人格。
在智育上,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是“五育融合,五育并举”的核心内容。
首先,根据国家的新课程理念,学校应当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将不同的课程类型纳入到开启学生智力上,学校应当全面规划设计学校的课程体系、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上。课程既要面向学生的现实生活,面向科技现代化和信息化,又要面向未来;既根据国家的统一课程计划,又要依据福建教育的现状和学校教育的现状,进行系统化、综合化和本土化的探索和实践,尽最大可能培育开启学生的智慧和智力。
其次,应当根据学生发育成长的规律和个性特点,以及不同课程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和认知规律,将课内外联系起来,将课程知识和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结合起来,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课程目标一致、课程资源多样,评价方式科学的课程体系,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开拓学生的智力,培育学生的人文情怀,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办学目标。
总之,在德育与智育关系上,德育是基础是根本,智育是发展是动力。有德无智,虽然有可能不会干什么大坏事,但也有可能没什么大用。有智无德,有可能干出大好事,也有可能干出大坏事。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