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种不良习惯伤害大脑
每天莫名烦躁不安,脑海总是浮现烦心事,导致办啥事都不如意,这是恶性循环吗?咋办?
每天莫名烦躁不安,脑海总是浮现烦心事,导致办啥事都不如意,这是恶性循环吗?咋办?
以为越理性越赢?于是有意无意地把判断力尽归理性,而人们并不能够匹配理性,命运也并不一定是在考量合理性而定,不可理解的,出乎意料的,不可思议的发生太多了,即便自以为无比有理,极力进取…也不一定就好运连连,符合文字道理的,反而牵强不合适,命运具有非我确定性,而理性只是自作规划…应该更多地遵从感性,一味理性强迫反而作茧自缚…跟着感觉走,这样才不会多些自洽而陷入僵化无聊,虽然不能理性解释,但现实效果反而很溜。我的理性是一二三然后就得四,然而也可能是零。觉得很有戏的没戏,觉得没戏的反而收获颇丰,这就是命运~没谁能万事如意,几分希望?几分收获?~鲁就迅
孩子上学前班的危害有多大?
现在很多地方都取消了学前班,并且教育部也出台有关规定,不允许幼儿园提前教授小学知识。但是现在新问题来了,很多一年级小学生因为在幼儿阶段学习能力没有得到培养,认知能力有限,理解能力相对较弱,反而出现听不懂老师所讲内容的现象,这可急坏了家长。
学前班并不是危害源头,而是不重视学前教育才危害性极大。与题主所提上学前班危害有多大,正好相反,由于不重视学前教育,反而会相当一部分孩子进入小学学习产生负面影响。但是这里必须要重点强调的是,我所讲的不是没上学前班而有危害性影响,而是不重视学习教育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学前教育并不是让孩子们学会多少课本知识,而是重在培养幼儿基本生活认知和分辨,重在培养孩子口语发展、视觉和听觉专注力、主动思考能力、识字兴趣和阅读兴趣、手眼耳脑协调性等。
动态专注与静态专注,是学前教育最为缺乏的培养内容。很多小学老师反映,有相当一部分孩子课堂上坐不住,听不进,听课效率非常差。为什么孩子们课堂上坐不住呢?这主要源于孩子在幼儿期,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幼儿园里,家长和老师都极容易忽略对孩子进行动态专注与静态专注力的培养。该静下来认真做静态的游戏(下棋,摆玩具,阅读)静不下来,孩子总是处于动态且目标随时转移的注意力活动,这才是最影响孩子学习的关键因素。
不重视口语发展,会让孩子进入小学后学习能力受到影响。不要以为孩子张嘴就会说话,如果你认真观察一些幼儿园大班的孩子,有的孩子口语表达能力就很好,能够清楚地描述自己的想法,或者准确地表达要回答的问题。但有一部分孩子口语发展就相对较差,这主要源于家长忽略了幼儿有一个口语发展的敏感期,即母语口语最佳学习期,一般都在2-4岁。想让孩子口语发展良好,家长必须要经常陪伴孩子,和孩子多说话,鼓励孩子多说,并且有条理地说完整话,才会有助于孩子口语发展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进入小学后口语发展好的孩子听力和理解能力都较强。
忽视引导孩子理解为什么要学习,常常让幼儿进入小学后对学习意义不理解。我多年来一直研究学习有困难或有障碍儿童成因,发现有相当一部分一二年级小学生,心智发展仍然停留在幼儿中期或末期,根本没有进入儿童期(7岁为起点)。对于心智发展跟不上生理发展进程的儿童,实际上他们仍然在学习活动方面处于幼儿阶段(2-6岁),这对孩子们的理解能力非常不利,常常连为什么要去学校上学,为什么要写课外作业都不理解,结果就出现课堂上根本不听课,随意破坏课堂纪律,甚至有大闹课堂现象。还有相当一部分孩子拒绝写课外作业,或者在家长的逼迫或打骂情况下才伤心难过地勉强完成作业。而这一切,都是家长忽视学前教育的糟糕结果。
结束语:通过上面的分析,我相信幼儿家长对学前教育有了初步的了解,千万别再把想着取消学前班可能对孩子学习有多大危害,而应把你的错误观念或误区及时改掉。把育儿目标重点放在幼儿基本综合能力培养上,你可以抓住几个关键字:听、说、读、写、辩去下功夫,再辅助于培养孩子遵守秩序或纪律,遵守家庭规则,学习讲文明讲礼貌,乐于与人分享并友好相处着手,才能让孩子心智发展达到或超过同龄儿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