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怎么培养幼儿好习惯 如何培养孩子乐于分享的好习惯?

[更新]
·
·
分类:生活百科
4980 阅读

幼儿园怎么培养幼儿好习惯

如何培养孩子乐于分享的好习惯?

如何培养孩子乐于分享的好习惯?

谢邀了!
孩子是否乐于分享的问题一直是父母们热议的话题。
可是因为孩子所处的环境千差万别,家长们对孩子的认识、预期和采取的方法也不尽相同,效果也不同。
例如,有的家长会因为顾忌情面,对孩子不愿分享的行为当众指责,用不听话、不大气、小气鬼、自私等言语行为攻击孩子;
有的家长则会认为这是孩子关于我和权属概念的正常行为表现,所以不加引导。
事实上,“分享与否”是环境教育与孩子自我认识的共同结果,是水到渠成的自然之果,二者缺一不可。
家庭环境和幼儿社交环境是两个关键环境。
孩子是家庭行为和文化的继承者,他们如果经常见证家人间彼此关爱、谦让和分享,自已又未因此被欺骗过,他们就会逐渐建构起对分享的认知。
在此期间,家长可以通过语言行为有意识地引导宝宝分享。如,妈妈可以说和做——爸爸工作那么忙,每天那么辛苦,我得把这个大苹果留给下班回来的爸爸。
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会“自学成才”的。
在社交中,我们可以给宝宝准备一些适合分享的小食品之类的东西,通过潜移默化的行为引导宝宝,让宝宝接受他人的分享。
在家庭和社交环境中,还可以让宝宝参与“借”与“被借”的互动,产生感性体验。
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个背景信息是宝宝日常的吃喝拉撒玩等日常需求得到满足。
宝宝的自我认识同样也是分享与否的重要因素。
自我认识是“我”和“我的”的起点,没有这个概念的形成,就无法衍生对立概念认识。
但实际,宝宝的自我认识也是环境教育参与之后,宝宝从环境中的自行分化。
所以,家长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各种物品所属关系等协助他们建立这个认识。
孩子建构与理解我与非我、何为分享与被分享的关系的基础也在于此。
此外,各位宝爸宝妈一定要相信自己的孩子,要有耐心,允许孩子“试错”,不对孩子作出负评,在合适的时机与场合跟孩子阐明道理。
好了,就说这么多,欢迎大家留言讨论,分享宝贵经验。

幼儿园大班孩子要培养那些能力和常规?

所谓幼儿园班级常规,是幼儿园一日生活各种活动中应该遵守的基本行为规则。良好的常规可以使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激发幼儿良好的情绪,还可以促进他们对生活及社会知识技能的掌握,增强行为的目的性、意识性,发展自律能力,学习与他人与集体的关系形成。它是幼儿园一日活动质量保证的润滑剂,是保证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对于班级和幼儿自身发展,都具有积极重要的意义。常规的培养是一项艰巨而漫长的工作,需要我们教师的智慧引领、艺术处理,使幼儿变被动为主动,渐渐地由他律走向自律,逐步成长为遵守常规的小小文明人。
  策略一:争做老师小帮手
  孩子都是好动的,贪玩的,劳动对于孩子来说是一种游戏,都争抢着干,每次饭前让孩子发盘子,勺子,餐盘等,每天轮流,保证孩子都能参加,饭后我都会挑选比较优秀的孩子帮助老师擦桌子,擦地,不仅锻炼孩子的劳动能力,同时也增强孩子的自我约束力,睡觉起床时,让能力较强的孩子帮助较弱的叠被子,时间一长,在同学们的互相关爱下,大家都学会了自己整理床铺。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实践告诉了我,常规的建立要科学、合理,不能由成人包办,应尊重幼儿个性发展,让幼儿获得充分的自由和被尊重的感觉。因此,在建立常规时,我运用了孩子已有的经验,让幼儿在一日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乐于参与班级规则的制定,间接地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教师可以根据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