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是怎样让自己静下心来的
道家文化的精髓是什么?
道家文化的精髓是什么?
有无万化,无始之始,不争之争,无名之名道家:老子讲“无为”;庄子讲“逍遥”。道家的核心思想是有对象的,对象只有两个,就是人和自然,但是在实行上却是以人为本。道家尊重人的本性也尊敬自然的法则。所以,人,作为行动之源,首先在学习道家文化时,要搞清楚自己,然后搞清楚自然,最后怎么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道”一是指天地‘始”,而更重要的是“天”和“人”的运动规律。以至于中国文化中出现了很多关于“道”的规律的概念。道家是介于入世和出世之间的,核心思想是“道”要求个人生长和社会发展都要遵循这个“道”,致下,清虚,清静,无为都是“道”的品质,都是需要做的。
道家养心的句子?
1:无欲无为,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这些都是强调内心的净化,与佛家的禅定一致。
2:知足常乐,老子强调自足者富。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就是强调要知足,知足者常 乐。否则 老是与别人攀比,只会致悲伤消沉,所以知足对减轻心理负担是十分重要的,在当今物质欲,官欲 财欲高度膨胀的情况下,有了知足观,就会什么事都要适度,过分往往事与愿违。过分会带来内心 紧张,所以只有知足才能有好的心态
精神内守的方法?
精神内守指的是我们的精神,要保持在一个平静的状态。一个人精神都是向外发散的,我们睁开眼睛的那一刻开始,我们正在消耗着我们的精神。
我们的精气神不断的消耗我们的能量,寿命自然就受到了影响。所以道家提出的精神内守。
就是要把你的精神收回来,把你的注意力从外面收回来。比如说我们现在的注意力都会涣散,放在一些没用的地方,比如说手机的抖音。还有就是一些电视剧电影等一些娱乐的东西上面,不能够做到精神内守,所以只有把你这些注意力放到你的精神上,这样子就是精神内守。
要怎么样做到精神内守,其实很简单,就是你把你的注意力放在观察你的思维情绪行为上面,观察你的身体上面就可以了,你只要去观察,不与你的思维情绪产生交集。不去跟随他们往下想。你只把你自己当成一个旁观者。就是保持觉知的一个状态。这样就可以做到精神内守了。
道教修行方法多,为何“清静”二字是大根基?
道教强调“清静”,尚包含着两个递进层次:
第一层曰“清静”,即是字面意义所言“清”与“静”。在道教中认为,轻清之体是修炼所要达到的一个终极状态。如阴阳肇分之时轻清者上升为天、浊滞者下沉为地,人身本是秉阴阳二气合和乃生,阳气散尽便是作了阴鬼之类,所以修行之要在于保养人身中的轻清阳气而消除先天、后天所沾染的种种浊滞之气。“清”字,在道教中既是一种对修行状态和修行理想的描绘性词语,同时也具有清除、清理的动作性指示。
紧接着又要问,如何达轻清之态?答案便是“静”。道教修炼中有一句话叫“阴阳动,生万物;阴阳静,返先天”,顺应阴阳生灭的变化则为人也,修行实则是一场分离阴阳的过程,使修炼者体内只保留具备阳性的轻清之气。但因为阴阳二气是不断变化流转的,是动的过程,要实现阴阳相分就要逆动而静。这就要求人们在日常的修行中身心皆能保持“静”的状态,心不因外事而起贪嗔、身不因欲求而沾染荤杂,不着外缘,所以才能内守真静。
一则曰内守,二则是对欲望和不良习气的清除,二者相合便是“清静”。所以道教中提到的清静,不仅仅只是在强调心中没有烦恼,而是要在面对事态万千的时候始终心如止水,同时更要能够止得住因自身而起的诸多魔障,由此才能把清静作为修炼的法门,而不仅仅只是炼心也。
第二层曰“清静”,是要实现“常清静”的态势,重点在于“常”字。常,字面意思解便是经常、恒常,是把此上所言清静修真的方法恒久地坚持下去,使其变成一种常态。是言修行,仍属于人为的范畴,待到可以把清静视之为人生之常,便是把主动人为内化成了自然,即是去有为而臻达无为也。真常清静,是无执念的象征,去无可去之时方是真常。
根于此,则知清静二字乃是道教修行的一大本旨。经文中又言“真心清静道为宗”,不离身心清静,便可不离道。世间术法万千,皆是载道之器、之方,过分执着于末端而忘本真,则是背道。同理,过分强调于清静修真而妄断术法皆是道之末用,则亦是执念。
虚无大道需要通过有为之法去论证和体悟,把参学到的感悟重新应用于术法、方技的指导与学习上,便是利济人天之用。以术载道,以道御术,道术两相合,此即可谓之修行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