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效能感与自尊自信的关系 自恋,自律的人性格?

[更新]
·
·
分类:生活百科
2895 阅读

自我效能感与自尊自信的关系

自恋,自律的人性格?

自恋,自律的人性格?

自恋型人格,皆以自我为中心,希望所有人关注的都是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情绪、自己的好恶,将自己设定为小公主、小王子,但实际上只是巨婴一枚。这样的人,一般都是在被父母和长辈过分呵护、宠爱中长大,缺乏爱人的能力,并无止境地依恋被爱的感受,在心理上拒绝走进现实社会、成人社会。某种意义上,这是人格不完整、不成熟的表现,需要经过一个痛苦的社会教育期,方能有所转变。
自律的人,是自己做主要过什么样的生活,并通过自我效能的提升实现自信和自尊。自我效能,是一种积极思维的力量,它使我们感到有能力完成某项任务,对自己能力与效率的乐观信念可以获得很大的回报。自我效能感较高的儿童和成人更有韧性,较少焦虑和抑郁,他们还生活得更健康,而且有更高的学业成就。

自我认同混乱的人往往难以建立稳固的亲密关系?

正确。
1 自我认同
(1)自我认同是指,对于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将要去向何方,以及自己与社会的关系,有了一种相对稳定且连续的认知状态。

从自尊自知自信自律的角度?

自知:就是认识自己,自己明了,或自然知晓,有自知之明的人不抱怨别人,懂得命运的人不埋怨天。
自尊:亦称“自尊心”、“自尊感”,是个人基于自我评价产生和形成的一种自重、自爱、自我尊重,并要求受到他人、集体和社会尊重的情感体验。
自尊是人格自我调节结构心理成分。自尊有强弱之分,过强则成虚荣心,过弱则变成自卑。
自信:也叫自信心,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身成功应付特定情境的能力的估价。
自律:指遵循法律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的自我约束。

简述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于1977年提出的。它着眼于观察学习和自我调节在引发人的行为中的作用,重视人的行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
本质上说是受到增强与惩罚的影响,而改变了行为的发生概率。例如,小孩说真话,得到了糖果奖励,以后他倾向于更多说真话;小孩说谎话,得到了糖果,以后他倾向于更多地说谎话。
而社会学习理论则认为,不仅加诸于个体本身的刺激物可以让其获得或失去某种行为,观察别的个体的社教化学习过程也可以获得同样的效果。例如,小孩看到幼儿园老师夸赞彬彬有礼的小朋友,并且给其糖果吃,等到他(她)见到幼儿园老师,也会彬彬有礼;而小孩其他特质如性别角色等也是从社会环境学习而来的。
社会学习理论的这个论断,从在常识看是走了一小步,从在科学上看是了一大步。通过这种理论,行为主义学派的增强理论被用来解释许多社会心理学问题。社会心理学第一次拥有了改造社会的理论。自社会心理学理论出现之后,大量的电视报道、讨论会便随之出现,社会管理者开始更多地注意示范作用。榜样的教育意义被空前重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