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洋过海这首歌应该添加什么文字
词与律词有何区别?非律词能否成为未来词的发展方向?
词与律词有何区别?非律词能否成为未来词的发展方向?
本文属《原创》词分自由词和律词。词的基本含义是唱词(供唱用的文字),抱括歌词、戏词。从人类开口唱到如今,历经了无数时代的变迁,人类从未停止过歌唱。有曲就有词,这是必然。在律词没有出现之前的曲词叫古体词,因为不受平仄韵律的约束,也叫自由词,相当于古体诗。作为唱词的自由词,在平仄没有讲究,也不需要讲究,因为唱词对乐曲旋律的适应是通过变调来实现的。这样就出现了分工,有专门从事作曲的,有专门从事作词的;前面的叫作曲家,后面的叫词作家;把二者合起来献给听众的叫歌唱家。
过去音乐是要受到限制的,曲作少于词作。因为能享受音乐歌舞的人是受身份地位限制,尤其是规格和场合不是什么人都可以举办的,是上层阶级的专属品,下层阶级的大众只能欣赏一些小调。作为中下层文儒来说,用诗词的形式抒发自己的情怀意志,与朋友之间的交往则成为一种时尚,久而久之便完全成为脱离曲谱而独立出来的一种文学体裁。
到了南北朝以来,尤其是入唐过后,格律诗由于皇帝的提昌和科举考试的推动,迅速繁荣起来。读书人每天都在写格律诗,格律诗的特点是句内平仄搭配,使用律句。写多了成了习惯,什么地方都想用,把古赋也加格律弄成了律赋,同样把词也加上格律就产生了律词,这就是律词的由来。
前面谈了词、自由词、律词,那么在进入现代节奏的今天,词的发展方向在哪里?这个问题实际上当今的文艺潮流已给出了答案。自新文化运动走过一个多世纪以来,许多事实告诉我们,古为今用,西为中用,发扬传统,改革创新才是唯一出路。在这方面我们取得了很大成绩,歌曲方面吸收了大量西方文学元素,与中华民族音乐元素有机结合,涌现出许多经久不衰的抒情歌曲、流行歌曲和民族歌曲。这其中的歌词就是创新的例证,如《驼铃》、《黄土高坡》、《十五的月亮》、《妈妈的吻》、《月亮代表我的心》、《涛声依旧》、《伤不起》等等,歌词都具有强烈的时代特色。
过去许多诗词走不到平常百姓中间,许多好诗词只能在传统的诗刊、杂志、报纸上发表,受各种条件的影响,参与度很低,限制了诗词的繁荣发展。现在不同了,自媒体平台的出现为亿万大众提供了展示创作的大舞台,所有喜欢诗词的人都可以参与。这就形成了传统的、格律的、现代的、创新的各种词作品的大碰撞,各展风采。这必然形成推陈出新,为亿万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新的词体,就象流行歌曲、网络歌一样会风靡大江南北,飘洋过海传遍全球。
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新的词体将会诞生,走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人们精神文学世界里的一套大餐!
有哪些歌曲听后让人感动得掉眼泪?
我觉得有的时候喜欢一首歌,并不是真的有多么的优美动听,可能只是表达的意思刚好符合自己当时的心情,很容易唱到心坎儿上,我觉得能让我流泪的歌,一定是那些有故事的歌手,歌词唱到我内心深处的歌吧。以感同身受的时候就是情感流露最真实的时候,好多歌曲都是还是很感动的,特别是,当某一些歌词说中我们心中所想的,触动了我们内心中柔软的一处,自然就会听着歌曲也会想哭的冲动或者直接流下我的眼泪。
我喜欢这些伤感的歌,有的时候也会跟歌手一样泪流满面,但只是因为这些让人感人的歌曲实在是太多了。可能会有人觉得听歌流泪,有时候音乐就是有这样的魅力,能够轻而易举的带你走进当时听到那首歌的情景里,有的时候,可以靠旋律提点。 记到现在在听到那时候的歌曲,才蓦然发觉时光已经过了那么久,自己转眼之间但在听到这些歌曲的瞬间,仍然会有想要流泪的冲动。过去的那些时光,你们都在哪啊。
现在的我还是喜欢独自一个人的时候听一首很老的歌曲,在听到五月天的《温柔》的时候想要流泪的感觉尤其明显。记得第一次看五月天的演唱会,跟着温柔的旋律去想象走在风中今天阳光突然好温柔……直到阿信唱到我给你自由的瞬间,舞台上空突然飘落下了无数的纸片,而所有在场的听众都伸出双手去抓,连身在看台得我也捡到了一片,仿佛那张小小的纸片本身就是幸福。
一首好歌里面住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你能感受到它澎湃的生命力,而它也很容易让你在旋律和词句之间找到共鸣。这是《温柔》带给我的感受,爱一个人最大的温柔,就是给他自由。在每个旋律和回忆拉扯的瞬间,我们仿佛可以看见往事历历在目而又触不可及,这又何尝不让人感受那种悲伤。难免会有种冲动,想哭出来,释放一下自己内心压抑的心情。